2024年是爱国卫生运动72周年,今年4月是第36个爱国卫生月。从“除四害、讲卫生”到“大卫生、大健康”,爱国卫生运动作为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城乡环境卫生、疾病预防、蚊虫治理、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在运动开展的各个时期,我国政府部门及各级医疗机构等先后通过各类卫生主题海报对爱国卫生运动的理念和做法进行宣传。这些画面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体现,也是不同时代的生动印记。
1952年,我国连续报道美国在朝鲜及我国部分地区投掷带有细菌的昆虫和媒介物的新闻。同年,中央防疫委员会成立,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情况,发动群众开展防疫相关工作。随后,以消灭病媒虫兽为主要内容的卫生防疫运动在全国范围迅速开展。1952年12月,中央防疫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作为全国卫生工作的努力方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此类运动是在爱国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于是被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并逐渐演变为常态工作,成为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组成部分。
1952年,乙脑被列入我国法定传染病中。为控制包括乙脑在内的各种传染病,人民政府实施了多项举措,除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疫情报告制度、建立防疫机构外,还推行灭蝇、灭蚊、改厕、环境清理等爱国卫生运动,一系列举措取得了很大成效。此外,乙脑疫苗的推广也起到了极大作用,接种人群的发病率大大降低。1952年,乙脑被列入我国法定传染病中。为控制包括乙脑在内的各种传染病,人民政府实施了多项举措,除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疫情报告制度、建立防疫机构外,还推行灭蝇、灭蚊、改厕、环境清理等爱国卫生运动,一系列举措取得了很大成效。此外,乙脑疫苗的推广也起到了极大作用,接种人群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开展农村地区的卫生工作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头戏,南京市秦淮区五老村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环境卫生改造的典型。当时,全村先后填平了37个污水塘、2条长达200多米的臭水沟、29个粪坑,清扫了积压数十年的垃圾,建起了公共水井和公用厕所。大家还消灭蚊蝇、植树造景、修建凉亭。1960年,党中央在《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的口号。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以“两管五改”为重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爱国卫生运动的持续开展,有效控制了鼠疫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流行,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得到大幅改善。
1958年2月,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除四害”运动登上历史舞台。此后,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麻雀被臭虫代替,臭虫又被蟑螂取代。目前,“四害”被定为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城市环境卫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市民生活基础、市政面貌与文化历史,并与个人健康息息相关。一个城市的环境卫生好坏,往往表明了城市整体治理能力的高低。1953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清除垃圾、修建卫生工程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作,给城市环境卫生带来较大改观。
为响应爱国卫生运动的号召,全国各地积极治理蚊虫孳生环境、改善居家防蚊设施,并对群众开展健康教育,提倡主动改良卫生行为,鼓励主动就诊、改变露宿习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采取全人群服药和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治策略,控制了疟疾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并建立了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食品加工技术和卫生情况都比较落后,食品微生物污染问题较为严重,霍乱等肠道传染病流行。在爱国卫生运动的背景下,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食品卫生工作,将其列为卫生防疫的重点之一,在行政管理、法治建设、机构设立、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具体工作。
1978年4月,我国重新成立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等9部门发出倡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卫生是突破口。“五讲四美”也是爱国卫生运动的一部分。